新华走笔丨丝路药茶的味道-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26 10:30:5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丝路药茶的味道

字体:

  “望、闻、问、切”是41岁的买提卡斯木·芒里克了解客人身体状况,为其配制药茶的主要方式。这项技艺传至买提卡斯木手中,已是第三代。祖孙接续制茶,闻名乡里。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城有几十家药茶店,买提卡斯木经营的门店人气最旺。

  在位于新疆策勒县城的药茶店内,买提卡斯木·芒里克在为一名小朋友把脉,准备配制药茶(9月4日摄)。本组图均由王菲摄

  策勒南依昆仑山,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古丝路南道重镇。这里气候炎热干燥,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茶水。和田药茶不放茶叶,以药食同源的丁香、玫瑰花、藿香、小豆蔻、肉桂等多种原料碾碎后泡制,是当地广受欢迎的饮品。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为了让这项历史悠久的技艺延续活力,2021年策勒县申报“和田药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家学底蕴深厚、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买提卡斯木被授予传承人称号。

  在位于新疆策勒县城即将开业的药茶厂内,买提卡斯木·芒里克(左)和外甥一起查看设备(9月6日摄)。

  “和田药茶不能有效针对某种疾病,主要起保健养生作用。”自15岁起,买提卡斯木就在家中帮父亲打下手,对药茶的特性了然于胸。后来,他经过医学专科学校的学习,掌握了把脉等传统医术,开始独自问诊配茶。

  沙漠小县的生活节奏并不匆忙。人们送完孩子上学、忙完农活等事情后,接近中午,才有空来找买提卡斯木买茶。

  一张桌子横在屋内,两旁都是药材柜,后屋用作库房。买提卡斯木安静地坐在桌前,把脉时习惯在客人腕下放一张小圆垫。当他聚精会神确认信息,列出清单后,姐姐在一旁心领神会,默契地递来成包的药茶。有时,买提卡斯木也会拿起戥子,抓取药材,拿到后屋碾碎,包装好后交给客人。

  阳光洒进店内,安静温馨,弥漫着不同药材的气味。客人们排成队,挤满店铺。

  在位于新疆策勒县城的药茶店内,买提卡斯木·芒里克(中)在接待客人(9月4日摄)。

  “我爸年轻的时候就在他家买茶。”26岁的阿卜力克木·麦麦提明红光满面,即将迎来新婚,“买茶调理身体,也是告诉买提卡斯木这个喜讯。”不少前来买茶的客人,早已视买提卡斯木为好友。这种延续了几代人的情感,似续了一碗又一碗的药茶,香味愈发醇厚。

  因为人和善,药茶效果好、价格实惠,买提卡斯木的名声传到了数百公里外的其他城市,甚至还有人多次以高薪相邀,请他去外地制茶。“我放不下这里的老乡。”当年毕业时,买提卡斯木拒绝了和田市医院的就业机会,毅然回到家乡,传承家业。

  一壶沏开三代事,变迁尽在盏茶间。

  买提卡斯木回忆,爷爷和父亲曾用布袋装着80种药茶,在烟尘四起的乡村巴扎上叫卖。而今用来制茶的原材料已超过150种,大部分产自国内其他地区或进口自南亚等地。

  买提卡斯木使用的制茶材料不少也产自策勒县本地。近年来,策勒县利用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推广种植管花肉苁蓉、板蓝根、甘草、黄芪等,形成助民增收的特色中草药种植产业。

  作为和田药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买提卡斯木如今有更多机会到外地参展交流,这是父辈们不曾经历过的。在安徽、四川等地,他向外界介绍家乡的茶滋味,受到热烈欢迎,还有不少国外人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地丰富的物产和现代化的茶产品,也极大开阔了买提卡斯木的眼界。

  在位于新疆策勒县城的集中,买提卡斯木·芒里克(左三)和家人一起吃饭喝茶(9月5日摄)。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田药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在饮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重视。在当地政府鼓励引导下,买提卡斯木完成了突破。他新装修了500多平方米的店铺和厂房,即将投运。

  送别最后一位客人,已是深夜。买提卡斯木回到家中,儿女已经熟睡,妻子给他沏上一碗茶,缓解一天的疲乏。“大女儿成绩不错,想去外地上大学;外甥学医回来,最有可能继承这门手艺。”

  茶碗中的新疆味道,就这样代代相传。(胡虎虎 王菲)

【纠错】 【责任编辑: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