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库车大馕香飘四海-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26 10:31:0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库车大馕香飘四海

字体:

  当晨光还未唤醒老城的街道,热西提·依米提的店里,大馕的麦香已伴随着热气袅袅升腾。这是属于新疆库车大馕的清晨,也是当地人的生活日常。

  在新疆库车市,馕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热西提在自家馕店中打馕。王菲摄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一句新疆谚语,道出了馕在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在新疆200多种馕里,库车大馕被誉为“馕中之王”,它大如车轮,平均直径超过半米。

  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自家馕店中将刚刚烤好的馕拿出店外进行售卖(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耿馨宁摄

  烤制库车大馕比烤制其他品种的馕更考验技术,其馕坑口径和炉壁比常见的馕坑更大,烤馕师傅几乎要将半个身子探进馕坑内,才能将馕贴进去。待面团发酵到合适的程度,师傅把面团擀成圆饼,再撒上洋葱碎、胡萝卜碎、黑种草子、红花等,并用馕针扎上起到透气作用的花纹。随后,师傅托起馕坯在手中边抛边转,让其变大变薄,再利用馕托把馕稳稳贴在馕坑内壁。一系列操作之后,才能烤出一个大而薄、脆而香的库车大馕。

  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往馕胚上撒放香料(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今年65岁的热西提是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馕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8岁起,便和父亲学习打馕技艺,从祖辈手中继承下来的绝活儿,如今又传授给了儿子。每天光顾热西提馕店的顾客络绎不绝,有当地百姓,也有慕名而来的四海游客。一天下来,热西提和儿子及徒弟打出的一两千张库车大馕,全都销售一空。

  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的儿子阿里木江·热西提(左)在自家馕店中打馕(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胥晓璇摄

  打馕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体力活儿。每天凌晨,热西提和家人便要开启一天的忙碌。如今年岁已大,热西提已不再经常盘坐在馕坑边打馕,而是负责售卖、配送。街坊邻居时不时来热西提的馕店买馕,大人还在热络地跟热西提聊着天,迫不及待的小孩子已掰下一块新鲜出炉的馕,满足地大口嚼着。热西提有时也会骑着电动车给一些小区配送热馕。

  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自家馕店中制作馕胚(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胥晓璇摄

  热西提和老伴儿热汗古丽·买买提坐在店铺门口,一边招呼生意,一边折着用来装馕的大纸箱,总有游客来买上十个八个装入纸箱,这份馕香也随之飘向四海。

 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的女儿里切木·热西提用馕针在馕上扎出花纹(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胥晓璇摄

  2020年,热西提曾作为展演嘉宾,远赴广州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华绝技”的现场展演,他的打馕“绝技”赢得阵阵喝彩。自此,热西提大力推广库车大馕,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库车大馕,更加深入了解新疆。今年春节,热西提又登上当地春晚舞台,向线上线下的观众展示他的打馕技艺。

  热西提(左三)作为展演嘉宾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华绝技”现场展演后拍照留念(资料照片,库车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在新疆,馕不只是果腹的食物,更是联结生活与传承的纽带。走在街头,随处可见提着馕的行人,每家馕店都在忙碌着把打包好的馕发往全国各地。

  在距离热西提馕店不远处的景区——库车大馕城,以馕文化为主题,融合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美食体验于一体,开设了文创销售、馕文化体验、特色餐饮等服务。今年暑期旅游旺季,该景区月均接待游客近两万人次。

  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自家馕店外卖馕(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从库车老街的馕店,到位于乌鲁木齐的大巴扎步行街,馕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馕的造型和口味琳琅满目,是游客必带的伴手礼,用馕做容器的咖啡、酸奶成了年轻游客们追捧的“网红搭配”。

  而多种多样的馕造型文创产品,在大巴扎步行街更是随处可见。远远看去,戴着维吾尔花帽的游客,背上背着一张圆圆的库车大馕,走近一瞧,原来是一个毛茸茸的背包。印着“有了窝窝馕,一年不窝囊”字样的窝窝馕造型抱枕让人忍不住想和它来张合影。“长”了眼睛和嘴巴的小馕冰箱贴、盲盒也透着俏皮可爱,游客纷纷抢购。

  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一家文创店,游客选购有关馕主题的文创产品(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罗月,是“阿凡提馕家族”文创店的产品经理、设计师。在她手中,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必备主食,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单品”。罗月介绍:“我们目前在大巴扎步行街已经开了四家直营店,今年暑期单店销售已超过10万元。”

  一张库车大馕,裹着热西提这样老传承人的坚守,也藏着新时代的创新与活力。它伴着天山的风、古城的月从千年丝路走来,在今日的烟火气里氤氲,焕发着新生。(王菲 耿馨宁)

【纠错】 【责任编辑: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