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在河北崇礼举行的第三届电气化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氢能分会组织编写的《氢能产业发展与技术》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正式发布。
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国际能源布局的重点方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新近颁布实施的《能源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已在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和应用示范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全球领先的规模化应用体系,但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在技术创新、装备水平和基础制度建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为凝聚行业共识、加强科普引导、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氢能分会组织编写本套丛书,为产业创新与发展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和行业参考。
本套丛书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分册,包括《氢能产业发展与展望》《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氢储运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电氢耦合技术及商业模式》《氢能安全及系统性防控》《氢能应用与示范项目》。全书合计约140万字,系统涵盖氢能产业战略展望、关键技术、安全防控和应用示范等方面,涉及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集中呈现行业前沿研究成果与发展路径。
《氢能产业发展与展望》分册系统呈现了氢能产业从战略认知到未来机遇的全景格局,通过深度剖析核心驱动要素、全面梳理“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并前瞻性探讨多场景应用潜力,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认知框架。书中介绍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指出,近年来,我国氢气产量持续增长,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氢能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我国氢气产量快速攀升,2021 年已达3300 万吨,2024 年产量超3650万吨。根据规划,到2025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将达到10~20 万吨/年,到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分册聚焦主流与前沿电解水路径,在深度剖析其技术原理、性能与挑战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探讨了与波动性绿电高效耦合的关键调控策略,最终构建了宏观、完整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发展图景。《氢储运技术》分册聚焦高压气态、低温液态、管道输氢等主流技术路线与氢基衍生物,以实际工程应用为导向,从技术原理、核心装备、能耗成本、安全性等多个维度,对社会关注的储运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性解答。《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分册在宏观透视全球技术前沿的同时,聚焦质子交换膜与固体氧化物两大主流路线,深度解析了从核心材料的微观突破到电堆及系统集成创新的全链条工程化路径。《电氢耦合技术及商业模式》分册立足于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拆解电氢闭环核心技术、解析源网荷侧协同运筹策略,系统构建了电氢协同发展的未来路径与创新商业模式。《氢能安全及系统性防控》分册秉承“层层设防”的系统安全理念,在穿透式解析“失效-泄漏-燃爆”致灾机理的基础上,为氢能全产业链构建了一套从风险识别到应急处置的纵深式工程防控技术体系。《氢能应用与示范项目》分册在系统评估氢能在交通、工业、发电等多场景应用价值与减排潜力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复盘九大示范项目,为行业提炼了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的全流程创新经验。
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为本丛书作序。他在序言中指出,丛书对氢能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与应用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在科普性与专业性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整体来看,该丛书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水平高、专业性强,对氢能从业者、广大能源领域研究者乃至普通公众均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丛书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氢能分会联合行业内二十余家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历经近2年时间共同完成。分册主编单位分别为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和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