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锋利的“矛”
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文/冯卫强 祁雪魁
编辑/黄红华
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武器装备作战能力跃升并催生战争形态演变的核心动力。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以金属冶炼技术、火药制作技术、动力机械技术、原子核反应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关键技术,以其特有的作用机理促进了武器装备由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向信息对抗的颠覆性转变,不断促使武器装备作战能力实现革命性提升,尤其是推动进攻性武器装备在打击精度、速度、距离、威力等多维度实现质的飞跃,使战争中的“矛”越来越锋利。
打击精度“百步穿杨”
打蛇打七寸,打得准历来是作战对抗的极致追求。早期的武器装备由于受军事技术的限制,往往只能达到概略打击水平,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却难以实现预期作战目标。军事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武器装备逐渐摆脱“大水漫灌”,达到“百步穿杨”的水平。
20世纪50年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武器装备进入“制导时代”。各种精确制导武器通过电子设备快速感知目标信息,自主调整运动轨迹,打击精度越来越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激光制导炸弹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如美军装备的“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该导弹通过地面激光照射器引导,圆概率误差(CEP)仅为3~5米,相较于传统炸弹百米级的误差,其精度提升不少。在1972年5月13日,美国空军仅使用26枚“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就摧毁了越南清化大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制导技术的迅猛发展,制导弹药的精度达到了米级水平。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的“战斧”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制导+GPS制导+地形匹配制导”复合制导方式,圆概率误差仅为10米,多次精确命中伊拉克的预警雷达、指挥中心、防空阵地等关键目标,极大地改变了战场态势和战争进程。在当时,以“战斧”巡航导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武器显著提升了作战效能,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此后成为武器装备发展的“风向标”。
近年来,人工智能、微型计算机、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的融合发展和创新突破,使制导弹药的精度正朝着“厘米级”迈进。这些新型制导炸弹采用“GPS+惯性制导+红外成像+毫米波雷达”多模制导方式,圆概率误差达到1米以内,且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自主识别目标,即使在强电子干扰、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精确命中移动目标。
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快速发展,打击精度越来越高,能够以较少的弹药消耗达成更好的作战效果,在最短时间内摧毁敌方的指挥中心、通信枢纽、武器库、能源设施等关键目标,瘫痪敌方的作战体系,从而使以最小的代价快速达成预期作战目标成为可能。
6月13日 , 以色列空军战机准备前往伊朗实施空袭
打击速度“瞬时秒杀”
兵贵神速历来是军事行动的重要原则。在作战行动中,速度更快的武器往往能够更加迅速地抵达目标、规避拦截,从而掌握作战主动权。从早期武器的亚声速,到现代武器的超声速,再到当前热门的高超声速武器,飞行速度不断刷新纪录,背后是气动设计与推进技术的持续突破,一场围绕“速度”的竞赛从未停歇。
20世纪50年代,喷气动力技术的成熟和气动设计的改进,推动战斗机开始进入超声速时代,F-100、米格-19战斗机的最大速度达到1.3~1.4马赫,高速度成为当时战斗机突破对方防御的核心优势。到80年代F-15、苏-27等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服役时,最大速度超过2.5马赫,进一步提高了进攻方的空中突击能力。
在弹药发展方面,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导弹的飞行速度,例如近年来在俄乌冲突中使用的高超声速导弹。2024年2月12日,俄军首次在实战中使用“锆石”高超声速导弹,由于其速度快,乌军装备的“爱国者”、C-300等防空系统均难以有效拦截。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生产的SS-N-22“日炙”反舰导弹,最大速度达到2.5马赫,能快速发动突袭,对方防空系统难以做出有效反应。进入21世纪以来,导弹进入高超声速时代,依靠这种速度优势,可使进攻方从发现目标到打击任务完成的时间减少到数分钟,而防御方很难组织起有效防御。前不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公开展示的鹰击-21、东风-17、东风-26D导弹皆属于高超声速导弹。这些武器的亮相引起了军迷们的热议与关注。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空中打击的响应速度。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完成“发现-定位-瞄准-攻击-评估”这一打击链需24小时左右。进入21世纪,军事大国侦察与情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侦察卫星、无人侦察机的广泛应用可为空袭方提供实时、精准的情报支持;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迅速处理和解读大量情报,使进攻方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周期大幅缩短。2020年1月3日,美军使用MQ-9无人机发射导弹袭击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苏莱曼尼,从发现目标到击中目标仅用了6分钟。
由于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现代武器装备的作战速度越来越快,不但能够先敌一步行动,在对方来不及反应之时就能够快速打击摧毁其要害目标,从而达到作战突然性,抢占战场主动权;而且能够大幅压缩战争持续时间,使现代战争愈发呈现“快节奏、短周期”特征。
2024 年 11 月 23 日,以色列军队空袭贝鲁特市中心人口密集区,用钻地弹将一栋8层居民楼夷为平地,致死至少20人
打击距离“万里奔袭”
打击距离决定了战争的空间维度。从冷兵器时代的短兵相接,到热兵器时代的千米对射,再到现代战争的万里奔袭,武器装备的打击距离不断延伸,背后是动力与推进技术的持续突破。
冷兵器和火药动力时代,攻防双方作战距离多局限于千米范围,作战形式以近距离厮杀为主。二战后期首款用于实战的喷气式Me262战斗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喷气动力时代,武器装备的打击距离从此有了质的飞跃,攻防双方作战距离不断拉大。
20世纪50年代,F-100、米格-19等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达到600~800千米。80年代,F-15、苏-27等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凭借更加先进的涡扇发动机,作战半径达到1500~2000千米,能够实现跨区域作战。90年代末服役的B-2战略轰炸机航程可达1.2万千米,经过一次空中加油,航程则可达1.8万千米以上。2001年10月,在阿富汗战争中,6架B-2战略轰炸机从美国怀特曼空军基地出发,经过多次空中加油,往返飞行约5.5万千米,发动机在不熄火状态下持续工作70多个小时,创下喷气式飞机的最远飞行纪录。
火箭推进技术的突破,使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进入洲际级,具备了全球打击能力。20世纪60年代服役的美国“民兵”I弹道导弹、苏联SS-7弹道导弹,射程均突破8000千米,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洲际打击时代。70年代服役的美国“民兵”Ⅲ弹道导弹、苏联SS-18弹道导弹,射程达到1.3万千米以上,能够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2022年9月服役的俄罗斯SS-28“萨尔马特”弹道导弹,射程达到1.8万千米,具备了全球打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亮相的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核动力技术的发展为武器装备“无限航程”提供了可能。美国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均采用核动力推进,续航能力强,能够在全球海域长期部署。2015年俄罗斯首次亮相的“波塞冬”核鱼雷,使用小型液态金属冷却核反应堆推进,射程达到1万千米。2023年俄罗斯研制成功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采用小型核反应堆推进,理论射程达到2万千米以上。
从火药动力的千米级到核动力的“无限航程”,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不断延伸,使战争空间从战场前沿扩展到全球范围。如今,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可以在30分钟内从地球一端飞到另一端,一艘核动力航母可以在数月内部署到全球任意海域,这种远距离打击能力不仅改变了战争的时空观念,而且重塑了国际战略格局。
打击威力“一剑封喉”
武器装备的核心价值在于摧毁目标,其发展始终围绕能量释放的效率与规模展开。从核武器到各类化学能弹药,再到定向能武器,武器装备的打击威力正向不同极端快速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核技术的突破使武器装备的毁伤威力令人望而生畏,核武器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释放巨大能量,其威力达到万吨级甚至千万吨级TNT当量,能够对城市、工业区等造成毁灭性打击,成为大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如SS-28“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10枚75万吨TNT当量分导式核弹头,单枚核弹头可摧毁6千米范围内的建筑,导致8千米范围内人员瞬间死亡,而放射性尘埃则会随风扩散,对周边地区造成长期污染。
化学能弹药的打击威力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燃料空气炸弹和钻地炸弹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化学能弹药的使用场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GBU-43/B燃料空气炸弹,重约9.8吨,填充8.2吨碳氢化合物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引爆,可产生2500℃高温和高压冲击波,杀伤半径超过150米,且燃料燃烧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局部地区严重缺氧,对地下工事、洞穴等密闭空间目标具有强大杀伤力。在2025年6月21日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午夜之锤”行动中,7架B-2战略轰炸机长途奔袭2.4万千米,投掷14枚GBU-57钻地弹。GBU-57钻地弹重达13.6吨,能够穿透60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对地下指挥所、核工程等重要目标具有极强的摧毁能力。
武器装备在精度、速度、射程、威力上的进步,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突破的直接体现。从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到电子技术、核技术,再到当前的人工智能、定向能技术,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推动着武器装备性能的飞跃,而这种飞跃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更深刻影响着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安全理念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时,武器装备的高精度和强大破坏力,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威慑手段,拥有锋利之“矛”的国家,能够对潜在对手形成强大威慑,降低大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
(冯卫强系陆军兵种大学教授;祁雪魁系陆军兵种大学讲师)